欢迎来到韬克商用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品鉴赏 > 专用车 >
解码技术派康明斯的中国领跑攻略

来源:第一物流网    作者: 阅读:88 日期:2016-02-20
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创下新低,在这一背景下,卡车市场表现不佳,重卡行业尤其惨淡。统计数据显示:全年重卡销量仅为54.68万辆,同比下降27%,净减少19.7万辆。

  可以想象,如此情势下,汽车供应链上游企业将面临怎样的冲击!例如发动机行业,在重卡销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竞争将更加惨烈。如何在竞争中PK掉对手,力保自己的份额?已是每家企业都需直面的一个严峻问题。

康明斯首席技术官荣湛宁(Jennifer Rumsey)

  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逐渐加快的步伐,全球享誉盛名的动力提供商——康明斯不疾不徐:不仅因地制宜地推出应对策略,更是在技术支撑上有条不紊。原因何在?今年1月,在位于湖北武汉的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现代物流报·汽车周刊》记者便就此采访了刚刚履新不久的康明斯首席技术官荣湛宁(Jennifer Rumsey)女士。

  技术引领是王道

  “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自己的需求,都要有适合自己的技术,康明斯非常清楚也十分重视这一点。”荣湛宁说。

  谈到康明斯的技术,这位资深技术专家出身的女性高管显得信心十足。她认为,中国市场目前的格局对有技术优势的发动机企业是难得的机会。作为全球化运营的一家公司,康明斯对于全球商用车动力市场非常了解,自然也具备了足够的技术实力以应对中国市场的变局。

  康明斯副总裁、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彭立新博士则坦言,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重卡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重卡属于生产资料,消费者更多考虑的是盈利问题。以前个体用户比较多,他们在购车时主要在意整车价格;但如今,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三分之二的市场被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占据。他们少则拥有几十辆车,多则几百上千辆。在这种规模下,单车价格已不是最主要的,企业看中的是综合成本,车辆技术的可靠性也因此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目前,消费者对技术的要求正越来越高,最显著的就是对马力和扭距的需求变化。10年前240马力是主流,大的也不过280马力,而现在400马力是起步,480马力逐渐占主导,500马力以上也已经开始出现。这样一来,运输效率自然提高了:以前时速为20~30公里/小时,而现在能达到70~80公里/小时;以前靠超载才能赚钱,现在“轻装快跑”为大家所认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技术是不断升级的,发动机也由最早的自然吸气,先后变成增压技术、中冷技术和电控技术,一步步走到今天,以后还会有车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等。

  当然,关注中国卡车用户需求,也要关注中国公路物流行业正在经历的变革。如今,物流业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再加上铁路、航运物流的冲击,使重卡市场不得不作出结构调整。康明斯通过技术升级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应对这些局面,以此赢得主动权。 其不仅以高质量和技术领先著称,在发动机领域独树一帜,还通过打造差异化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攻城掠寨。打个比喻来说,仅仅依靠质量和价格两把利剑是行不通的,对适用市场产品的开发才是发动机企业实现细分领域层层攻坚的秘钥所在。同时,还有一点必须大书特书: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当下,康明斯也在为此不懈努力并成就显著。其利用废气再循环加选择性催化还原及颗粒物捕捉器等技术,现已成功达到欧六排放标准。而且,在中国市场上,为应对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升级,康明斯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发动机瞬态循环”测试,并加强了对在用车的尾气排放检测和认证,从而保证了康明斯发动机的卓越环保性能。

  本土战略是基石

  康明斯为什么能在中国取得成功?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除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外,康明斯在中国还具有很多独到优势,如雄厚的业务基础、强大的研发中心等。这些都成功助力康明斯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好的技术和产品,满足更多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据介绍,康明斯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康明斯把已然成熟的技术平台直接引入到中国,再实现本地化生产,期间还同一些中国的主机厂展开合资合作。第二阶段,康明斯瞄准中国市场变化,开发适用动力,打造全新平台,如与东风合作开发出ISZ 13L发动机,与福田合作打造了ISG 11L及12L发动机等。

  时至今日,康明斯进入中国市场已经长达41年,并成为中国商用车动力行业的领军企业,不仅向国内市场提供适用产品,更把制造中心、技术中心带到中国,全面实现本地化。而由此也不难发现,康明斯的观念是一定要“适合本地市场”,并且为用户进行“量身定制”,这也正是它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对此,荣湛宁深表认同。同时,她指出,企业要想发展,技术要想进步,人才建设也是重中之重。在中国本土化战略施行过程中,康明斯全面吸纳和培养人才,组建技术团队,以此更好地研究和适应中国卡车企业和卡车用户对发动机的实际使用要求。此间,不得不提的是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荣湛宁直言,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在为中国市场开发产品中,作用十分突出。

  据记者了解,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其实是康明斯在全球的第17家研发机构,也是康明斯与东风战略合作的又一成果,其在中国是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发动机技术研发机构,也是康明斯全球第二大发动机研发中心。现下,该研发中心承担了所有康明斯在华本地化生产产品的测试和开发,产品广泛覆盖汽车、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等市场,全面支持中国主机厂“走出去”。

  除了传统柴油动力外,研发中心还研制开发包括混合动力、天然气(CNG)等代用燃料发动机在内的相关产品。同时,研发中心致力于康明斯先进技术和开发经验在中国区的推广,共享康明斯全球先进的研发资源和产品系列平台,推动中国研发中心成为康明斯全球研发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前瞻布局是关键

  优秀的企业不仅应该赢得现在,还要掌握未来。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遥远的1975年,彼时,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尚未开启,文革后期的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阶段。当时,与很多国际企业的发展思路不同,康明斯选择来到中国迎接挑战,后来的事实则证明康明斯的眼光无比独到。

  经过与多家中国企业的深入合作,以及随后不断投入更多资金,康明斯摒弃了当时主流的“CKD”方式,而是在中国推行起本土化战略来。这一步后来也被证明是智慧之举。如今,康明斯已与中国多家主流商用车企业实现紧密融合,在发动机领域的地位已无法憾动。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康明斯在中国有30家机构,19家制造企业,并拥有由12家区域服务中心、33个客户支持平台和2000多家授权经销商组成的服务网络。毫无疑问,中国是康明斯最大的海外市场。

  然而,技术发展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或有陷入危机的风险。所以,在中国市场深耕细作之际,康明斯同样保持着全球企业的战略眼光,时刻将世界前沿技术与中国市场保持对接。简单地说,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康明斯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和战略眼光,面对新能源技术的革命,康明斯并没有单纯紧抱传统的发动机业务,而是采取了拥抱未来的开放式思维。其目的只有一个,不只是做一家发动机制造商,而是要做一家动力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现在,虽说柴油机仍是市场上的主流动力,但也有必要探索其它不同的技术路线,在技术储备上要具有前瞻性。”荣湛宁如此表示。以天然气发动机为例,她判断未来其在中国市场发展前景依旧广阔,而时下康明斯已在中国推出了L8.9G、B6.7G等国产天然气发动机,面对未来,康明斯会在这类产品上再进一步。

  此外,荣湛宁介绍说,康明斯除在柴油、天然气动力上不断着力外,更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市场。荣湛宁认为,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产品将大有可为,特别是电池续航里程和实际成本正在改进,这很值得康明斯分析和研究。康明斯对于各类细分市场所需要的不同技术路线和动力产品都很有兴趣。

  或许,我们现在就可以大胆地想象,康明斯未来的动力棋子到底将落子何方了。(本文刊载于2016年2月19日《现代物流报·汽车周刊》B3版)